通达之路(8)家国天下

认识信仰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吧!




“家国天下”或者“家国情怀”,这几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字眼,也多多少少进入到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中国人,不管他的社会地位多么低,职业又是多么不起眼,但是论到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也能说个一二三,甚至有时候还很有见地,这就是《大学》这本儒家经典对中国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儒家经典,尤其是《大学》,有个奇怪的点,就是其读者对象似乎是面向君王的,因为主要的内容都会涉及到治国之道,儒家经典的主角——君子,意思就是君王之子。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学》的读者对象就很狭窄了,古今中外能成为国王的能有几人?

但我们读到《大学》,你又会发现一种平民意识,你会发现,君子并不是天然而成的,是可以学习成为的一类人。《大学》不仅是要培养真正的君王,其实培养的是有君王精神的人,这与职业和地位是无关的。

这种君王精神,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在基督信仰里却理所当然,因为每个信神的人,都有成为君王的潜质,基督徒的父亲,正是万王之王的上帝。从这个角度说,每个基督徒都要学习做王之道,也就是王道,而《大学》的核心,其实也是为王之道。

世俗的王道,以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为代表,里面充满了可怕的阴谋诡计和暴力征服,这种王道其实是霸道,但上帝的王道截然不同,是以仁爱为基础的,这与《大学》不谋而合。


 

《大学》的王道,其实也是征服,但这种征服,并非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以爱服人,以德服人,以理服人来实现的。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一个人是如何先征服自己的,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的王道,在征服自己以后,如何将这种征服扩展到家庭、家族、国家乃至是天下的。

由于涉及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文太多,我们这里也就不一一分析和解释了,只是挑选其中一些词句来重点说明与圣经的联系和对应,全文的翻译,我们放在附录里,供读者参考。

《大学》中“明明德”的扩展,是从亲到疏,由近及远的,一个人在社会面对的最多最亲近的一批人,就是自己的家庭,包括父母、妻子、子女,《大学》的向外扩展之道,就从家庭开始。不仅是《大学》,所有的儒家经典,都十分重视家庭,因为家庭是人最初受教育,是所有社会关系开始的地方。

令人惊讶的是,从其中一段传文上,我们竟然可以发现救赎主的影子。



传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之风;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之风;反之,一个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这就是事情发生的机理。这就叫做,一句话说错了就会坏事,一个人作对了就能安定国家。


这段传文谈到一个仁爱之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尤其是国君自己的“亲民”,影响里是无远弗届的。这段文字,不能不让我们想到以下的圣经:

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罗马书 5:19)

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 15:21-22)

恶可以从一个人开始,善也可以从一个人开始,那最初的那一个人是谁呢?那当然是我们的救赎主耶稣基督了。耶稣基督的救恩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当然是从你我这些“一人”开始的,通过仿效他,我们可以从“一人”开始,开始改变家庭、国家和天下。

治国是儒家讨论的重点,在《大学》的篇幅里也是最大的,而治国的方法和原则,与圣经也有着奇妙的对应。



传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

所谓的平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地位高的人尊敬老人,人民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地位高的人尊重长辈,人民就会兴起尊长之风;地位高的人能体恤救济孤儿,人民也会不会去违背。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要有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地位高的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前辈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辈;如果厌恶后辈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前辈;如果厌恶右边的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左边的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这段传文提到的“絜(Xié)矩之道”, “絜”指的是度量,“矩”,指的是画图形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指的就是人际关系或者道德的规范,指的是儒家的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原则,与圣经里提到的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简直异曲同工,并更加具体。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 7:12)

与“絜矩之道”类似,耶稣提到的也是“律法”与先知的道理,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规范。结合儒家和基督信仰,我们把人际关系的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的层次,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被动版的“絜矩之道”,然后就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增加了主动的成分,我们想要别人对我们好,要先主动对别人好;而最高的层次,就是“爱人如己”,就是儒家的“仁”, “絜矩之道”有对等和交换的意味,而“爱”则完全超越了这个层次,无论对方做什么,我们都选择以爱相对。

把爱灌注进入治国的道理,其实就是所谓的“仆人式领导”,圣经这样说: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 20:25-28)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正是一种仆人式领导,国君不是在辖管和制服人民,而是以人民为重,服侍人民,以身作则,做人民的仆人,这是一个贯穿在整个儒家治国之道的法则,也是中国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源动力。那些历史上以暴力征服人民,并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很难长久。

通常来说,儒家经典比较注重实际,比较注重世俗生活,不会像圣经一样频频提到上帝,上帝在其中实际上被隐藏了起来,但有时候也会显现出来,例如《大学》中以下这段:



传文:《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配得上上帝要求的。请后世的人用殷朝作个借鉴,因为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治国之道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自己的品德。


这里引用了《诗经》,提到的“上帝的要求”和“天命”,正暗示了,《大学》的道理,正是建立在上帝之道上,上帝才是一切法则的制定者,是大学之道的来源。

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中国这个国家,华夏这个民族,由于得到上帝的天启,属于文明之地,仁爱之地,是被教化的人民。而在中国之外,被称为四夷,他们将中国包围起来,他们野蛮残忍,没有天启,没有教化。那么,中国加上四夷,就是“天下”的范畴。

在历史上,由于四夷的本性,注定是不断骚扰、进攻和劫掠中国的,如果中国无道,力量衰弱,中国就将面临各种混乱和战争,甚至有亡国的危险。反之,当中国被贤明的君主统治,实行以德服人的仁爱之道,国力强盛的时候,通常来说,四夷也被慑服,就能够实现天下的和平,这就是《大学》提到的平天下。此时的四夷,不仅能够实现和平,也能部分受到教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族人,就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化,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在《大学》的这一部分,提到了两个“平天下”的重要方面:



传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创造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管理财富的人要勤奋,使用财富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便会长久充足了。

仁爱的人利用财富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从来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道义的;从来没有喜爱道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从来没有国库里用仁义得到的财物,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

孟献子说:“养得起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就不应该再去养鸡养猪谋利;祭祀可以用冰的公卿之家,就不应该养牛养羊谋利;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不如豢养偷盗东西的家臣。”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以人民的公利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受了小人的误导,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治理国家,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以人民的公利为利益。

在这一部分,《大学》用了不少篇幅谈论财富,有很多犀利的见解。财富很重要,因为财富不仅可以支持人民的生活,它的流通和交换是中国与四夷打交道的主要方式,但与圣经所描述的一样,《大学》认为,如果不对财富加以限制,对财富的崇拜和贪婪就成了灾祸。

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 6:9-10)

于是,《大学》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将德行和公义高举在财富之上,将财富放在这两者的制约之下,所谓的义利之辨,这才是正确的财富打开方式。

这一部分,对于当今的世界也有许多的启示意义。五百年来,这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其统治的意识形态都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提倡不择手段地攫取财富,经常将财富高举在德行、仁爱和公义之上,这种价值观与圣经和儒家其实是相悖的。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资本主宰的西方世界,例如美国,遇到了许多灾难性的问题,而自古以来限制资本力量的中国,却开始崛起。说明《大学》提到的,确实是真理。

《大学》最后一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其实暗示了“平天下”的终极途径,就是“天下为公”,这是真正的上帝视角。一旦私心私欲进入国家的掌权者,不仅这个国家跟着完蛋,天下的纷争也开始了。我们看看这五百年资本主义掌权的轨迹,可以说是乱上加乱,乱了又乱,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明证。古代中国的衰落,也是从“家天下”开始的。

“天下为公”其实是天下所有人的渴慕,当然真正的“天下为公”又一次指向那位救赎者——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以赛亚书 9:6-7)

从基督徒的角度看看“家国天下”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有一个肉身的家,也有一个属灵的家教会,我们有个地上的国——中国,我们也有一个天上的国,对于基督徒来说,“天下”也是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那些不信的人,就是“四夷”,从四面八方包围着我们,常常与我们争战,斗争是激烈的。

所以基督徒也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愿《大学》启示出来的属灵真理在前方照亮我们,让我们可以靠着上帝,不断拓展天国的疆界,最终得胜这世界!

通达之路(8)家国天下

点击“阅读原文” 精彩继续

往 期 回 顾

通达之路(1)道成肉身 肉身成道

通达之路(2)大道、大人、大学

通达之路(3)明明德与亲民

通达之路(4)止于至善
通达之路(5)美好的生命时序

通达之路(6)格物致知

通达之路(7)诚意正心修身


推荐链接


便雅悯兴起(bymxq611)

以色列计划(IC-7777777)

雅米(微博及网站 http://ya-mi.org)

爱神阅读(www.aishen360.com)

微读圣经(WeDevote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