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一牧师谈:后疫情时代教会转型 需信众更新“主日礼拜必须大堂聚会”的观念

过去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信众习惯主日礼拜去一个宽敞的主堂聚会,但2020年疫情,使得实地聚会常常断断续续,环境的变迁从而给这个习惯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

日前,华东一位D牧师谈到,疫情后至今经历的数个月的艰难和探索,让他看到后疫情时代的教会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需要:从聚焦大堂、主堂的主日聚会方式到更注重网上、小组和家庭敬拜的模式,这也是他所牧养的教会所经历的改变,但与此同时,他发现,信众对这一变化却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也导致他清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亟需面对和引导。

D牧师说,疫情前信徒都是主日的时候来到主堂一起进行聚会,但疫情改变了这种聚会方式,因为实地聚会常常时断时续,所以逐渐形成了网上、小组和家庭敬拜的模式。这种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与疫情带来的“不得不”紧密相关,所以不管是牧者还是信徒,都不得不接受新的聚会模式,但很多信徒还深受以前主日大堂聚会聚会的影响。

“很多信徒还摆脱不了聚会的堂,因为没有聚会的堂,没有实体聚会,给人感觉就像教会散了一样。这是我的感受。”D牧师说:“我从这段时间教会有和没有实体聚会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和总结。发现疫情期间虽然我们没有实体聚会,但是有小组聚会,家庭聚会,也会做线上的主日礼拜,但是都没办法取代‘堂会聚会’这种模式。因为很多人不适应。”

D牧师介绍说,早在几年前,他所在的教会就已经开始筹备小组聚会,作为主日大堂聚会的很好的补充,毕竟大堂牧养很多方面是很难到位的,“我们教会的牧师每预备一篇主日讲道,都是精心花时间、花精力去准备的。但主日信息讲完后,牧师没有问过信徒这篇道听完能有多少进到心里,所以2016年开始我想尝尝换一下模式——每周中间会进行小组聚会,再把这篇道拿出来讨论,这样就能具体的帮助信徒行道、落地。因为很多人听一遍跟不上,所以主日聚会讲完后中间再跟进,效果会好一些。”

牧者心理上也在时时准备着,主日聚会常会提醒信徒:“今天的小组聚会是一种很好的预备。”但真当需要的这一天来到时,发现信徒们还是没有想到,心态上还是没有准备好,可以说还是存在着弊端。

“家庭式的小组聚会远远达不到在主堂聚会带来的效果。”D牧师表示:“信徒的承受力和接受力也是个问题。分散成为家庭小组聚会后,很多信徒开始有怨言,说‘你这里没有聚会’,于是就跑到这个地方去聚会,或是去到那个地方聚会。”因此D牧师的教会在疫情期间,流失了近三分之二的信徒。

最让他心痛的是,不少信徒流失到门训家园、恩典福音和东方闪电的各种异端邪教里面。D牧师介绍说,没有主堂聚会让信徒因为不适应,觉得小组聚会达不到主日聚会的效果,“这里没有主堂聚会了就跑去其他异端了。“

“信徒不能接受小组聚会,我分析了下,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D牧师说,“第一,是不少信徒是在城市里面的打工人员,居住条件一般,所以在家里聚会并不是很方便。”

“第二是小组长资历的问题。虽然提倡每一个组长都是牧者,他们牧养的热情也有,但牧养不能光靠热情,因为这是一个持续的时间和过程,持续几年下来,牧养所需要的精力很大。组长们可以坚持一年,一直持续下去却很难。所以小组长的牧养精力、对真理上的装备都不够,这对他们自己的压力也很大。因此在小组牧养上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第三是信徒的心态问题。信徒已经习惯了教会聚会,总感觉在家里进行小组聚会人很少,不像是正经的聚会,更加渴望和喜欢去到聚会点、堂点进行聚会敬拜。”

D牧师回顾历史说,在犹太人的社会认知里,是以圣殿为敬拜中心,后来由于国破家亡,人们流离失所,远离圣殿,因此为了向神敬拜,才有了会堂制。会堂制依然是圣殿为中心敬拜,管理模式的延续。圣殿为中心造成了犹太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耶稣宣称用心灵和诚实敬拜,来打破这种圣殿中心论。而今基督传统教会,其敬拜模式和群体认同,同样延续了圣殿中心主义,只不过把圣殿替换成了教堂。

他呼吁说:“回到耶稣的教导,耶稣并没有限定基督徒的连接方式必须是教堂。教会聚会的方式,可以在特定时期,应该采取不同聚会和生存方式,历史时空转换,是该思考耶稣教导的时候了。”

D牧师强调说,这不是反对教会聚会,而是反对圣殿主义。“耶稣所开创的模式即是基督徒自由结合的模式,这种结合不限人数,不限性别。他可以两三个人,也可以十几个人。这种方式,以一种更加有意义的方式,几人在一起学习成长,改变自己,改变家庭,让世界变的更美好,“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