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传福音与社会关怀看4种不同的教会

这个世界上许多争论起源于“定义”,对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社会中,在教会中也时常出现。美国福音派神学家赛德在其《再思福音真义》一书第2章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颇为深入的剖析。

赛德发现,在有些教会,数千人在暂新的建筑物里赞美神,却不明白自己的信仰与数里外贫民区有什么关系;在另一些教会,有人忙着给政府提出建议,却对圣灵同在没什么认识。一派人只顾拯救灵魂;另一派则只顾改革组织。有些人对社会不公无动于衷;还有些人则对教会复兴毫无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现象?赛德发现不同的群体对传福音与社会关怀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差异。追根溯源,这种差异来自他们对包括罪、福音、救恩等在内的基督教信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的差异。对此,赛德归纳出4种基本模式,分别是个人福音派、激进重洗派、主流合一派、世俗信徒派。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可能非常不同。

例如,个人福音模式的群体认为,传福音是教会的首要使命,最根本的重点在乎拯救个人灵魂。他们认为罪是个人的,像说谎或奸淫;而非社会性的罪,如经济压制或种族歧视。他们还相信罪恶的根源远深于暴虐的社会体制,而要追溯到人性的偏离悖逆神。因此,在他们看来,福音是个人关乎称义与重生,而不是弥赛亚国度的来临。救恩首要是属灵的、末世的。耶稣来,要将我们从罪与死的权势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从政治经济的捆索中解救出来。这一群体还认为,我们只能将人福音化,却不能将社会结构福音化。世界只有借着个人归正,在社会上做光做盐,才能够改变。

激进重洗派群体则更加看重信徒的群体——教会,并认为教会也是福音的一部分。他们认为救恩是个人性兼社会性的,并把福音理解为人现在即可以进入这焕然一新的群体,亦即教会。他们相信教会与周边社会的公义有关联,但是政治行动不是教会的主要职责,教会的存在就是她的主要工作。福音赖以改变其他(不合理的)结构的主要社会结构,乃是基督徒团体(教会)。这一群体中的某些人还认为,基督徒不应该直接卷入政治。

主流合一模式的核心主张是,个人悔改归正与社会的政治改革都是福音与救恩的重要部分,个人与社会都能够被福音改变。他们认为罪疏离了人与神、与邻舍、与自然界的关系,见于个人的意志受奴役,亦见于社会、政治与政治结构的霸权与附从,因此,罪既是个人性的,也是社会性的。这一群体相信,救恩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包括个人相信基督的结果,也包括社会拥有更多公益、自由、和平。他们认为悔改与顺服的呼召不仅应该向个人发出,还应该向国家、群体、家庭发出;福音不仅针对个人,也针对这个世界的结构,即其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体制。

而世俗信徒模式的群体则走得更远。在他们那里,传福音仅为政治活动,而救恩则沦为社会公义。抛弃了基督的独特性,甚至不信神。他们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完全抹杀了人与神的纵向关系。他们把有关社会进步的好消息当做福音,把社会的公义与和平称作救恩,认为认识神无非是为受压制的人寻求公义。

塞德认为,以上四种模式都有其弊端。例如,个人福音模式很容易忽视穷人和受压制者,常常用“属灵”和“属世”的二分法看待问题;激进重洗派则常常形成排外、自成格局的团体,忽视身为地上公民的身份;主流合一模式对救赎的理解则超出了圣经的描述,并且容易陷入普救论的陷进;世俗信徒模式则放弃了基督的独特性,很难保持基督叫信仰的特质。

因此,赛德提出第五种模式,并将之称为“道成肉身的国度信仰”,将传福音与社会关怀的定义进行区分,认为两者虽然相关,但仍各具特色;并认为基督徒应当两者兼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的。有关赛德的具体主张,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