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我们留下的旧皮袋——反思中国教会的劣根性​(下)

新教传入中国的200多年间,因着特殊的文化传统及历史经历,中国教会形成了诸多自身独有的特色。其中有些是社会适应的良性结果,有些却是信仰净化不够彻底,信仰与人意,东西方文化杂合的“旧皮袋”。这些“旧皮袋”或多或少正在成为教会健康发展在阻力。本文就尝试分析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旧皮袋,以便让我们像耶稣说教导的: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相关阅读:那些年我们留下的旧皮袋——反思中国教会的劣根性(上)

十一、城乡教会分化,城市教会承担不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教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教会的复兴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过去农村教会复兴的转移。很多农村有潜质的信徒因着工作关系进到了城市。他们在孤独而竞争激烈的城市找不到归宿,教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爱的平台。于是他们进入教会,在接受教会的氛围中接受了基督信仰。随之,城市教会也逐渐强大起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是农村的衰落,伴随城市教会强大的是农村的衰落。一大批优秀的传道人转而到城市牧会,大批中青年信徒也进入了城市教会,留下老弱病残的信徒在农村挣扎着延续教会的运作。也许接下来中国教会也会出现倒闭潮。甚至有些农村教会几乎无法运作了。没有传道人,老人没人照顾,奉献无以为继等等。有些中青年传道人挣扎着留在了农村牧会,但生活堪忧。他们需要城市教会精神和物质的支持。但城市教会明显承担还不够。

十二、本位意识主导,缺少国际视野

中国教会在自身土壤的封闭环境里有较好的发展,但往往缺少一个国际性的视野。不太了解国际教会的发展渊源及文化特色,也较少把自己视为宇宙性教会,或者国际教会的一个成员,而进行良性的对话和沟通。因此,华人教会常缺席国际性教会事工,也往往难以与国际教会站在同一个理解层面进行通畅的文化和信仰性对话。对国际教会的影响力相对也就较弱。

当我们宣告:我信圣徒相通时,我们不仅是在宣告华人教会需要相通,我们是宣告所有基督的教会都需要相通。我们需要一个国际性的教会视野,理解教会的普世性价值,在教会日益国际化的处境中承担更多责任。

十三、强调主观经验,缺少属灵统绪

华人教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超过我们一般性的想象。个人权威主义几乎在华人任何体制和宗派系统中都较强的体现。我们强调主观的宗教经验,而不一定是圣经真理,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在相当多的非正式场合,信徒和传道人在谈及对某一观点的认知时,习惯性地强调:我认为如何?而非圣经或者某些神学家的观点如何。我们一旦接受一个教会名人,我们就习惯性地接受其全盘的观点,而无能接受批判性的判断。其个人观点就成为我们排他性的信仰体系。比如,大卫鲍森在灵恩派等某些属灵名人之风后正在成为我们教会的偶像性人物。大卫鲍森热是中国教会圣经学习之冷的一个体现。大卫鲍森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其观点往往过于武断。这一点很符合中国人胃口。很多信徒一旦接受了鲍森其人,便无法接受对其观点的任何质疑了。我们缺少逻辑性的神学思辨和宽广的学术性包容及批评精神。

华人教会的另一个劣根性是缺少属灵统绪。前不久暴露的唐崇荣布道团接班人风波就是一个生动的体现。唐崇荣牧师在其领域对华人教会的贡献和影响之大,我们有目共睹。他的接班人非要在其生命病危之际才开始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疏忽。另外,唐牧师的事工是一个布道事工成就了唐牧师的影响,还是唐牧师的影响成就了他的布道事工?若是后者,关于接班人的问题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正如葛培理布道团,宋尚节的布道团等等。都是一个人在一个特殊时代的侍奉特征,恐怕不是选择一个接班人就能接班一代人的特殊侍奉。

简单而言,我们的人基本大于机制,没有教会统绪,就只有个人魅力对教会的影响。

十四、强调敬虔属灵的形式,亏待教会实际的工人

中国教会比我所了解的教会历史和当代西方大多数教会都更加强调敬虔主义。强调圣洁、公义、慈爱。但其实强调的只是一种属灵的形式。在很多方面,中国教会极不成熟,也不道德。相当多的传道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们的教会和其管理机构对其基本是熟视无睹。很多传道人严重过劳,教会习以为常。这一点连世俗的社会都不如,很多传道人生活在当地最低工资线以下,相当多有能力的教会并没有遵守国家法律,给教会同工购买相应的保险等。同时,很多教会权力占有者随意支配教会财物,占有教会资源。亲朋好友随意侵占教会房产。这几乎就是潜规则。

十五、不爱神学,但爱争论;追捧明星,传播谣言

国内信徒众多,传道人也不少,但沉静下来学习主道,安静读完基本神学专著的不多。但不知为何,却喜欢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神学观点,自己都没有弄清概念的神学思想,模棱两可的概念做真理之争,甚至诉诸人身攻击式的辩论。把学术探究当作排他性的真理辩论。既无神学思想之深邃,也无学术包容之雅量。

另一个特点是以诈传诈,追捧明星,传播谣言。大概是因为过去教会人士多是贫弱者居多,我们太想有社会名流成为基督徒了。因此,为了适应教会需要,是不是总会编出一些教会“绯闻”,什么杨利伟看到上帝的荣光,某个牧师在四川传福音给了温家宝,谁谁谁是总理秘书,某大人唱了哈利路亚就是基督徒,哪个地方的教堂又被伊斯兰烧了,哪个地方的基督徒又因为信仰被强奸了……我诧异那些存着好心制造谣言的人怎么就不怕某日烈火的审判?更吃惊的是,为何有如此多的教会人士不长脑子,不经分析,不加考证就以诈传诈,传播谣言,并且乐此不倦?这种下三滥的行为为何一再在我们圣洁的教会发生?我只能说,教会信徒很爱主,渴望教会立刻好起来,但很多所谓虔诚的热心者,只是教会江湖中的小混混,教会的流氓。

十六、不识传统,只反传统;不识其然,不求思辨

我们缺乏教会统绪,每个领袖都是自创一体。一旦上台,就会全盘否定过去,否定上一届的所有行为,一切从头再来。更恐怖的是,有些教会内部,一个班子上台,连前任建立的团契都要废掉重来。这不是改革,这就是折腾。

相对这种赤裸裸的反前辈现象,另一种习惯是否定传统。从不思考教会传统的神学依据及其文化性意义。也不问问今天教会面临的问题在历史上的教会是如何处理的成功先例。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就警告过我们: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精神将行走在黑暗之中。如果我们要反传统,我们最起码要先了解传统,认识传统。不然,我们将会反传统却无建树,求功利不谈道德,不识其然,不求甚解。我们需要思辨性地看待当今的教会处境。我们需要在圣灵的光照下,在圣经、历史、处境中需找出路之灵感。

十七、非文本释经,非人化证道

证道不接地气,解经随意联想是当代中国教会较为普遍的现象。莫名其妙的释经都会出现。随意预表,随意联想,却没有合理化的推论及分析。这些年中国出现的异端都很荒谬,但影响都不小。这与我们教会不重视圣经权威,不尊重释经法制是有关系的。

伴随随意化解经的是非人化的证道。我们去教会听道,常常感觉既玄又空。严重脱离生活,脱离人性。圣经说,诫命是灯,法则是光。上帝的话语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应该就是生活的指引,人生的蓝图,可以解惑释疑,指明道路的。在圣经中认识上帝,在生活中经历上帝,圣经生活化,生活信仰化,释经真理化,证道生活化。才是耶稣原本的意思。

十八、强调个人布道,不要文化宣教

我们极其强调个人布道,这一点是中国教会增长的秘诀之一。但我们却不够关注信仰生活化,及教会群体性治理与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若教会群体不能活出信仰的文化符号,信仰变成了教堂里的宗教仪式,而不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我们就不能对社会产生根本的影响。

初期教会生活在一个罗马奴隶制文化中,但基督教在教会里和生活中都互称弟兄姐妹,也互相把对方当做弟兄姐妹。奴隶服侍主人把主人当做上帝一样服侍,以服侍上帝的儿女服侍上帝的心态做事;奴隶主基督徒不再把任何人视为奴隶,而是弟兄姐妹。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是真理的奴隶。我们都不是奴隶,而是上帝的管家。这种认知和生活方式在奴隶制的铁血主义的罗马产生了深远的根本性影响。多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奴隶。这种教会文化最终改变了整个罗马社会。这就是文化宣教的影响力。

十九、大谈圣洁认罪,天天盗版盗名

中国教会盗版严重,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是冠以属灵的名义。如果过去盗版书籍我们还冠以属灵爱主的名义的话,那么现在,网络上很多名牧、学者、平信徒盗取别人的作品,改成自己的名字,或者盗用别人的东西,冠以自己的名称。这与强盗有何不同?这与属灵有何关系?

盗版过去也许是不得已的行为,但在网络时代盗取别人的心血,抄袭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沽名钓誉,实在既不道德也不光彩。如果社会都要求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版权,为何教会就不能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而尊重基本的创意精神。

二十、擅长学习模仿,发挥自身特色不够

走访不同教会,你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有的都有,没有的都没有。无论是教会建筑,还是崇拜方式,还是管理形式,基本都在相互模仿。

其实,每一间教会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需要发掘我们所有的到极致,而不是去模仿而一定要有别人有的。发挥自身的特色,走适合自己的路,也许才是教会发展最直接有效的路。

中国教会无疑是当代世界教会的焦点之一。发展之快,问题之多。我们需要正视我们那些正在阻碍我们稳步发展的内在问题——那些我们祖辈留下来,我们自己在制造着的旧皮袋。这些旧皮袋正在成为我们教会健康发展的阻力。只有丢掉这些旧皮袋,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本文转自作者博客。原文:那些年我们留下的旧皮袋——反思中国教会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