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西受的是什么教育?

在聊到教育问题时,常常有人举摩西的例子,以“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为由,指出埃及教育和学问的必要性。当然,司提反这句话并没有排斥埃及的教育,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埃及学问对摩西的塑造作用。但我们在这里需要留意的是,埃及学问对摩西的塑造是外在的,即塑造了摩西的“说话行事”才能。在这之外,司提反继续论到摩西:他将到四十岁,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到了那里,见他们一个人受冤屈,就护庇他,为那受欺压的人报仇,打死了那埃及人。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希伯来书》说得更直白: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这正说明了摩西的心,他虽然在埃及皇宫学习埃及的学问,但他始终有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不但如此,他还十分清楚神赋予他的使命。相对于说话行事的才能而言,这些才是更关键的。很显然,摩西的信仰、心志和使命感不可能来自于他在埃及的学习,因为这些根本上是背离埃及教育的目的。那么,摩西的信仰、心志和使命感来自哪里呢?我们不能简单说,这是后来神在呼召他时特别赋予他的。若只看到这一层,那就很容易把人的责任给抛弃了。

摩西在接受埃及的教育之前,接受的是希伯来教育。当法老的女儿在河边看见婴儿摩西时,因为可怜他,就要收养他。需要注意的是,摩西不是被法老女儿收养后就直接被送进埃及皇宫,他乃是被他妈妈抱去喂养。直到孩子长大,他的妈妈才把摩西送到法老的女儿那里。也就是说,摩西的基础教育是在希伯来的族群、家庭里完成的,他是先有了稳固的希伯来教育根基后才去皇宫接受埃及的学习。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正是摩西信仰、心志和使命感的来源。摩西的父母都是利未人,并且有美好的信心。他们知道摩西长大后就不得不送入皇宫学习埃及的学问,因此就会更加努力、全备的教导摩西,为其信仰和生命打下坚固的基础。

这样,我们就能给摩西的教育下一个结论了:希伯来教育塑造了他的内在生命,埃及教育给了他外在的部分能力。并且二者的顺序是希伯来教育在前,埃及教育在后。有些古代教父们在谈到希腊哲学时也是持类似观点,他们把希腊哲学视为是埃及的金器银器,可以为以色列人所用,甚至可以用来建造会幕。希腊哲学可以成为信仰的表达途径,或者是信仰与其它文化的对话途径,即说话行事的能力。但希腊哲学不是塑造信仰的根源,希腊哲学需要被信仰改造后才能被信仰使用。

我们再来看一下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情形。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前,摩西和法老有过几次艰难的谈判,法老也有几次同意摩西去祭祀神,但都被摩西拒绝了,因为法老都有附带条件。法老第一次提出的附带条件是“在这地祭祀你们的神”;第二次条件是壮年人可以去,但其他人要留下;第三次条件是人都可以出去,但牛群和羊群都得留下。摩西一一拒绝了法老的要求,为得只是要以色列人完全的出埃及。这种完全的出埃及固然是出自神清晰的命令,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埃及皇宫长大的摩西比所有人更能体会到完全出埃及的必要。

摩西学习了埃及的一切学问,对他的说话和行事的确有所益处。但同时我们不要忽略了,因为深入了解埃及的文化,摩西就更能知道埃及文化对以色列人的荼毒。以色列人固然是肉身在埃及为奴,但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灵魂也被埃及囚禁。所以,他们才会在旷野遇到一点点难处就开始想念埃及的肉锅、葱、蒜。比这更甚的是,他们不知不觉中也被埃及的信仰同化,所以才会学埃及人去制造金牛犊。就摩西本人而言,他也不觉得在埃及学会的说话和行事能力有多么重要,以至于他多次在神面前表明自己是拙口笨舌的。正因为深入了解和体会埃及文化的利弊,摩西才能体会出埃及的必要。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教育方面至少树立了两大原则。第一个原则给将来以色列的国王的命令,要求他们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第二个原则就是赐下示玛,奠定了以色列人的教育根基。我们还是要注意摩西虽然学了埃及的一切学问,但他却吩咐以色列人不可回埃及去。我们也要知道埃及的教育在当时是最为发达的,摩西也是亲自经历过的。但摩西依然知道不能再回埃及,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说,第一个原则是从消极意义上去保护以色列人,让他们可以分别为圣,那么,第二个原则就是积极意义上的建设了。示玛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建立人与神的关系,人以神为自己的独一主宰,人要尽心、尽性、尽力爱神。第二个原则就是教育要直指人心,不能停留在外在技能的培养,而是要触及人心、塑造人心。第三个原则是全方位、殷勤的教导,家庭、学校和城市都要参与到教育上来,要达到随时随地教育孩童的目的。

教育,并非简单的技能学习。教育会涉及人的灵魂,给一个人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在教育这事上,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父母去深思熟虑。盼望摩西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观能给我们带来一丝亮光。

联系微信:naxier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