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王纪上第二十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20章1 撒玛利亚为北国以色列的新首都(16章24)。比较15章18-20。亚兰为今天的叙利亚。此处的便哈达可能是15章17-20的那位便哈达一世的儿子或孙。亚兰和以色列间的武装冲突持续了约二年(22-26节),后来有三年的和平(22章1)。亚哈王在三年之末,受犹大王怂恿向亚兰王挑战,终于战死(22章35)。
“三十二个王”当为向便哈达称臣纳贡的一些酋长国或城邦的首领。
20章3 便哈达要求北国作他的附庸。以色列王知道决非亚兰王的对手,只求能解京城之围,免遭洗劫,接受了这要求(4节)。便哈达认为口头归附不够,要他双手奉献撒玛利亚城,完全投降(5-6节)。
20章10-11 便哈达与亚哈的对话极富形象性。便哈达是说,他的兵士只须每人捧一把土,便可将撒玛利亚的土拿光,把城毁灭。亚哈王的回答是:等到打赢了仗,放下了盔甲,再夸口吧。也就是说,尚未决战沙场,怎知鹿死谁手?
20章13 这位先知相信即为20章28的那位神人。神施行拯救,继止旱降雨之后,再次希望亚哈王悔悟,知道祂才是神(比较18章36-37)。
20章15 亚哈王只有“少年人”(年轻的军官)232人,士兵7000人,人数不多,却打了个大胜仗,解了撒城之围;证明得胜非靠车靠马,乃靠耶和华神。
20章22 “明年这时候”指年初或“明年春季”。26节同。
20章23 便哈达的军事顾问叫他下次不要在山间作战,应改在平原上。他们心目中的神受有地理的限制,战争的胜负得看双方所拜的神力量的强弱来决定;所以建议下次和以色列人打仗,应知彼知己,利用己神之长来击对方神之短。但神人告诉亚哈王的话是:耶和华神是主宰全宇宙和全人类历史的神,这些倚靠偶像的必一败涂地(28节)。看来人数少得象小羊群的以色列人,在这次战役,杀了亚兰人十万,剩下的又为城墙压毙,便哈达仅以身免(29-30节)。
20章26 “亚弗”:位置不详。这场战争是在约旦河谷进行,有人认为当为加利利海东边的那个亚弗城。
20章31 “腰束麻布”表示悲哀。“头套绳索”表示屈服。“麻布”为一种黑色粗糙的布。
20章32 “兄弟”:国际间君王喜欢这样互称(看9章13)。
20章34 在处理便哈达一事上,亚哈没有遵照神的吩咐灭绝他,事前也没有求问神(42节),自作主张,表现得非常宽大。除了将便哈达一世当年从巴沙手上攻取的城邑归还(15章20),可以在大马色立一些街市之外,没提其他条件便将他放走。这些街市很可能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心,本不轻易让外人染指。亚哈作此宽大决定,当与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南征企图有关。他需要象亚兰这样一个盟国来联手对抗亚述。
亚哈若能依神的话处理便哈达,可以一劳永逸,解决以色列和叙利亚拖延不决的战争。但他决定释放便哈达,两国之间的冲突因而持续,后来亚哈且死于与亚兰王的战役中(42节;22章35)。
20章39 “一他连得银子”等于三千舍客勒。按当时市价,一个奴隶的身价只值三十舍客勒银子。
亚哈王说那人罪无可赦,正是宣判自己的死刑。
20章41 当时的先知大概都有一些特别的标志(赛44章5;结9章4;亚13章6),容易为人认识。
列王纪上 第二十章 串珠本注释
20章1-12 便哈达进攻亚哈
当时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兴起,经常进军亚兰,亚兰王与周围的族长和地方首领想以强硬手段威吓亚哈,迫使以色列参加对抗亚述的联盟。
当时以色列大概已臣服亚兰,并按时进贡,亚哈以为口头上正式承认亚兰王的主权便能满足他的要求(4),但当亚兰王要以实际行动
进行掠夺时,亚哈即拒绝就范。於是亚兰王联同三十二个首领围攻以色列。
6「你眼中」:古译本作「他们眼中」。
7「谋害」:即「找麻烦」。
10 亚兰王夸张自己的实力,表示亚兰军能把撒玛利亚夷为平地,并有足够人手,每人只需抓一把泥土,便能将全城搬走。
11 此节的意思是:骄兵必败(参箴27章1)。
12「帐幕」:原文与「割」地名为同一字(参王上7章46)。
「摆队」:即预备进攻之意。
20章13-21 亚哈反攻战胜亚兰人
有先知向亚哈预告以色列的胜利,并教他怎样反攻(13-15)。
结果亚哈把亚兰军打败(16-21)。
16「帐幕」:见本章12注。以色列军在中午进行突袭,因这通常是休息和喝酒的时间。
18 以色列军的数目实在太少,以致亚兰人不能肯定他们的进攻是否当真。
21 「攻打」:可作「击败」。
20章22-30 便哈达再侵以色列但再次落败
先知警告亚哈说亚兰人会卷土重来(22)。那时的人敬拜多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认为各神只有自己独特的权柄范围,而战争的胜
负视乎那国的神比较强大。亚兰人以为以色列的神是山神(23),上次的战役是在山地进行,所以以色列人占尽上风。
24「军长」:原作「首长」(与王上10章15同)。
亚兰人大概认为:上次进攻以色列虽然声势浩大,但诸王各自为政,难以合作,所以宁愿设立行政官员,加强内部组织,务
求团结。但结果徒劳无功,亚兰人虽然有备而战,仍败在以色列人手下(26-30)。
26「亚弗」:位於加利利海之东(比较撒上4章1)。
30「严密的屋子」:即「屋子的内室」。
20章31-43 便哈达求饶,亚哈宽待他
31-34 便哈达战败後求亚哈饶命
并自动提出和约的优厚条件。亚哈见他的诚意,同时又希望有多一个盟友以应付亚述的威胁,便把他放了。此和约维持了三年(见王上
22章1)。
31「腰束麻布,头套绳索」:是自卑降服的象徵。
32「兄弟」:并非指骨肉之亲,乃指同等地位,因二人都是一国之君。亚哈请他上车(33),也是这个意思。
33「留心探出他的口气来」:原作「观察徵兆」,即以此为好现象。
34 这是便哈达所提出的讲和建议,他答应归还以前夺去的以色列领土(可能是指巴沙作以色列王时被亚兰王便哈达占领的地方,
见王上15章20), 又允许亚哈在亚兰首都大马色设立贸易中心。
35-43 神藉先知责备亚哈宽容敌人,并指出他要承担的後果
先知的门徒要同伴打伤他,是为要装作从战场回来的样子。他布下这个假局,是要引导亚哈判定自己的罪(参撒下12章5-6)。
39 这里所提到要看守的人是指战俘。
「一他连得银子」:等於三千舍客勒银子,根据出21章32,这是一百个奴仆的代价。
41 先知除去头巾,亚哈便认出他的身分,这可能显示当时先知额上有标志。
42「定要灭绝」:原文乃指在某些战役里,所有掠物或战利品都要完全毁灭献给神的情形(如申7章2; 20章16; 撒上15章3)。
43「闷闷不乐」:原文有气愤之意。
思想问题(第廿章)
1 亚兰王便哈达作出那两个要求?
为何亚哈答应他第一个要求,而不答应他第二个要求(6)呢?
你认为亚哈的决定正确吗?
就亚哈处理这宗外交危机事件的手法,你认为他是能干的领袖吗?
耶和华又是用那一种标准来决定谁是伟大的君王呢?
2 本章记载先知有多少次直接介入亚哈所处理的外交危机中呢?
亚哈王对这位先知的意见有何反应?参14-15, 22, 27节。
由此看来,先知以利亚一向以来为耶和华所作的见证对亚哈王有否产生功效?
3 亚兰王把首次战败归究於什麽原因?参23节。
属神的子民是否也往往犯了错误,以为神的能力只局限於某方面,而没有胆量相信 有管理宇宙一切的能力?
4 有学者认为亚哈宽大的外交政策,从人的立场来说是十分明智的,因为他与亚兰王从此可以合作对抗外敌,并且推动以色列的商
业,但为何先知大力斥责他的行径呢?参42节。
5 面对便哈达的请求(34),亚哈要处理的不单是一宗国家事件,也是一件宗教事件(参19章15)。
从本章看来,外交上的决定未必对宗教生活有利,但宗教上的决定却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
你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应以什麽原则为依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