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教会简史》系列三:基督新教传入温州的历史背景

基督新教传入温州的历史背景(1807-1867)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直到十八世纪末,基督新教在各国站稳了脚跟。再加上敬虔运动及英国的卫斯理复兴运动,各基督新教宣教团体开始出现。1792年英国的浸礼会首先成立,接着伦敦布道会、英国圣经公会和美国海外布道会等纷纷成立。1807年伦敦会的马礼逊(1782-1834年)来华,标志着基督新教正式进入中国传教。

一,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与中国近代的历史背景

1、被误解的传教士

提起马礼逊及传教士,我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想起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及不平等条约。传教士被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锋队。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共同编《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试用本)》一书认为‘基督新教第一个来中国的传教士马礼逊与鸦片贸易脱不掉关系(主要的原因就是马礼逊在印度公司担任秘书及翻译)。另外本书还列举了郭实猎(实利)、裨治文、马儒翰(马礼逊之子)等都在本国政府在华各机构担任不同的职位,甚至参与到《不平等条约》。本书得出一个结论:西方差会和一些传教士甘愿与帝国主义为伍,充当其侵华工具的心理。’1

笔者在2000年参加永嘉县第一届圣经专修班学习,该县某牧师给我们讲授《三自爱国课程》说:“传教士坐着军舰,骑着炮弹炸开中国的国门”。这就是传教士最早在我头脑里的形象,曾经令我痛恨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传教士犯下的罪证。直到2007年笔者参加北京大学基督教课程班学习时,才对传教士‘坏’形象有些改观。

要了解传教士为什么被中国人痛恨,首先我们要了解传教士来中国目的是什么?保罗·科恩说:‘十九世纪时,商人们来中国谋求利益。外交官和军人来到中国则谋求特权和让步。外国人中间唯有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来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要给予利益;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至少在表面上是为中国人的利益效劳。’2 传教士为了中国人利益而来,甚至他们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结果却引来中国人的恐惧和仇恨。这里的问题出在哪里?保罗·科恩这样评价: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任何一个答案的话,那就是传教士深深地、不可避免地坚信这一个主张:只有从根本上改组中国文化,才能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传教士的共同目标是使中国皈依基督教,而且他们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他们无法容忍中国文化,但又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对它进行有意义的改造。他们乐此不疲地传布宗教信仰,有把改变世俗事务置于次要地位之势。3就是这种态度,让中国人认为传教士是中国传统文化敌人,破坏中国稳定的社会。4虽然有个别传教士(如李提摩太)容忍中国的文化,欣赏中国文化的某部分。他们自认为自己不是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是‘完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完善’的本身就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问题,需要外来文化的完善。故此,李提摩太等传教士是极力提倡社会、政治等改革的人。保罗·科恩总结说:“传教士集中力量抨击中国的古老制度,而另一些传教士则比较强调建立新制度,但是按照其使用的性质来说,所有传教士都向传教文化提出了革命的挑战。使许多中国人感到受威胁的正是这个原因,而不是任何其他原因。”5

其次,传教士看到中国政府傲慢及皇帝至高无上的“神权”。比如裨治文在《同中国人谈判》一文里提到‘中国人根本不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平等权利’,他分析说:‘中国统治者这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观念,正是建立在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君王观念传统之上的:皇帝的至高权皆因天上唯有一日,普天之下唯此独尊。他是上天的代表,四海内外都必须臣服于他,顺之者昌,逆之者亡。’6另外他看到中国官员的腐败及反复无常,对于裨治文来说,中国人的傲慢、贪婪和软弱无能所导致的不讲道德的风气,其恶劣影响在商业、政治、社会、道德与宗教等方面无处不在,就像霉菌一样,将一切引向死亡。他做出如此结论,就是这种腐败才导致走私贸易、罪恶蔓延,严重的话会动摇朝廷的根基,乃至推翻皇族的统治。7

裨治文面对中国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反映西方民主体制的精神。他甚至认为可以采用强硬的手段解决中国的问题,他说,‘必要时,可以采用军事的力量解决。这些罪恶不只危害着一个国家的事,而危害着所有国家。因此,与这些罪恶作斗争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而应该由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因为任何与中国往来的国家都有权利去要求,也有义务去承担。国家之间平等权利和义务,其真义在于它是天授的,任何国家都无权自行决定接受或是拒绝这种关系。’8

第三,传教士强烈反对鸦片贸易及战争:传教士看到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自然极力的反对鸦片贸易,并大力呼吁将此商品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中彻底清除和。9裨治文写了大量的文篇揭露鸦片贸易的危害,10他还翻译了一篇题为《洋烟之毒十论》。11另外林则徐禁烟时,裨治文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并非常乐观的说:“当西方国家的人都认识到这些可怕的罪恶时,想到他们曾做了长时间的帮凶,他们不仅会停止过去的错误的行为,而且也会像真正的基督徒慈善家一样,去努力弥补他们犯下的过失。”12林则徐销毁鸦片时,裨治文等传教士还来观看。经过裨治文的努力,美国的商人在广州没有参与鸦片贸易。林则徐的助手李致祥在他的回忆录里如此评价传教士:“英国的传教士和教会均反对吸食鸦片。教会团体在英国都有背景十分雄厚的支持者,包括沙夫斯贝理勋爵。这些教会团体不断向巴麦尊和其他政府官员请愿,要跟中国政府合作打击鸦片贸易。”13当中国与英国发生冲突前夕,裨治文一直试图扮演调解人的角色。14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确实参与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如果我们阅读传教士的个人日记,你会发现他们想把国际法引入中国,让中国与西方列国能在国际法基础上平等签约。至于在条约中规定传教自由,我想在那个特殊年代,是传教士迫切想把福音传入中国,在这点上引来了中国人强烈的不满。是功是过值得后人慢慢去评论了。

2、马礼逊来华的历史背景

1720年,康熙下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取缔基督教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不过并没有严格的执行,至雍正皇帝登位之后,他严厉逼迫传教士,甚至准许官员迫害基督徒,可以判死刑。天主教财产被没收,充作非宗教用途。不过有少数传教士准许在朝廷供职,从事天文、艺术类的工作。在民间有少数传教士秘密、冒着生命的危险继续在服侍各教会。保罗·科恩如此评价:‘在后来120年间,基督教被官方定为异端,在中国人看来它与经常威胁皇朝安定的秘密会社很少差别了。’15

至马礼逊来华(1807)时,中国政府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教,传教士一律不得居住在中国。特别是乾隆之后,中国越来越封闭,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来往,唯独开放了广州一个关口,主要从事贸易活动,并且限制很多。在规定的时间内开放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贸易。另外,禁止外国人学中文,若发现中国人教外国人中文一律处死。这些限制无疑给新教传教带来极大的困难,传教士如何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居留在中国都是一个问题,不要说从事传教工作。

3、马礼逊生平逸事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出生于英国北部的小镇莫佩思的一个贫农家庭。后来,他父亲把全家搬到纽开斯尔谋生,专以制鞋坯为业,一家老小全都参加劳动,过着下层社会的穷困生活。马礼逊勤奋读书,从小就学会拉丁文、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他有极强的记忆力。由于他父亲是家乡长老会的长老,信仰虔诚,受其影响,马礼逊先后就学于霍克斯顿学校和戈斯波特传教士学院,除攻读神学课程外,还学习天文、医学等。

1798年,马礼逊加入长老会。1804年5月,他向伦敦公会(报名,要求接收他为宣教士。一天,他忽然得到神的呼召:“去!向远方的中国人传福音。”这呼召简直把他吓一大跳,他说:“主啊!中国在哪里?我对她一无所知,你怎么会要我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呢?”然而神的呼召是持续而坚定,毫无回转之余地。于是他向伦敦公会提出申请,教会同意了他的申请,命他再接受两年更为严格的训练,然后派往中国开辟新的宣教区,作为英国教会派赴中国的第一个宣教士。1807年1月8日,马礼逊在伦敦教堂被封立为牧师。同年1月20日,伦敦公会专为马礼逊举行了欢送大会,在会上宣读了给马礼逊的《书面指示》和《告诫书》。

1807年1月31日,马礼逊登上“雷米顿兹号”货船取道美国前往中国。当时他是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独自一人赴华。马礼逊于同年4月20日到达美国纽约,受到美国基督教界人士的接待。马礼逊在1807年5月12日搭乘美国货船“三叉戟号”,从纽约启程,经爪哇、澳门,经过近四个月的海上颠簸,于同年9月8日到达广州。

当时,马礼逊面临着两大困难:其一,清廷禁教龄不准宣教士进入内地;其二,华人不得信教,且不能教洋人习中文,违者处以极刑。除了来自清政府的限制,马礼逊在广州还受到东印度公司的敌视,他不敢暴露英国人的身份,只能冒充美国人,并在美国领事卡林顿的帮助下,才得以居留广州。马礼逊在广州受到美国商人的接待,让他住进美国商馆,掩护其身份,供给他食宿,并代他聘请一个中文老师,使其安顿下来。在此,他殷勤读书,学习中文,在生活居住上,都仿效中国人,饮食衣服都中国化。1809年,马礼逊在澳门与玛丽·摩顿女士结婚,并接受东印度公司的聘请,担任其译员,时间长达25年。16 接受这份工作的原因是既可安全地居留该地,有助于学习中文,所得薪酬又可减轻差会的财务负担,或许还能改变东印度公司敌视宣教工作的态度。17

马礼逊来华七年之际,带领东印度公司印刷厂一位中国工人蔡高信耶稣,并秘密受洗。另一位工人梁发于1816年11月3日在马六甲由米怜受洗,1823年由马礼逊按立为中国牧师,负责广州、澳门的传教工作。梁发也是第一位中国人牧师。由他编写的《劝世良言》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1834年7月30日马礼逊病倒在床,在他弥留之际,几位华人信徒团聚在床边哭泣,他反倒安慰他们说:“一百年后,会结实万倍。”18 于8月1日晚10点离世,享年52岁。

二,新教传教士在1867年之前来温及温州近代历史背景

1867年11月,内地会传教士曹雅直来温州,史称他是新教第一位传教士来温州拓荒布道者。在曹雅直之前还有传教士来过温州传福音及当时的温州社会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1、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7月战火延伸到温州附近定海县(舟山市),温州开始备战。

2、1841年8月英军攻陷厦门,温州沿海居民开始逃避,战争过后西方商人在温州受到限制。

3、1862年3月太平军攻入温州,占领乐清等地。

4、1853-1861年温州多地发生灾荒,并引发农民起义。

5、郭实猎来温州传福音。

1)胡珠生在《温州近代史》认为,1832年郭实猎在沿海口岸一边传教、一边医治病人。1832年5月18-25日郭实猎在温州瓯江口外进行活动,为期8天。19 1840年,瑞安著名教育人士赵钧读到郭实猎发的福音小册子,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份福音单张的内容。

2)郭实猎1803年出生普鲁士东部小镇普立兹,自小学铜匠手艺。18岁时考入柏林耶尼克传教士学院,不久转入荷兰鹿特丹神学院。1827年经麦都思介绍,向华人分发传教小册了,每天跟当地的华侨学习地方方言、中文。1829年郭实猎正式来到中国。他一生有三次沿海布道,第一次(1831)历经厦门、台湾、宁波、上海直到天津。第二次(1832年2月)沿原路线北上,这次到了朝鲜和日本,还深入中国长江以内的吴淞与宝山等地。第三次(1832年10月)北上,到了北方的奉天。根据以上的时间,郭实猎是第二次沿海布道路径温州。1844年他成立福汉会,雇中国人到内地发福音单张,这些‘布道者’原是一群狡诈之徒,他们只是假装离开香港,其实是欺骗郭实猎。甚至他福音书卖给印刷商,印刷商再转卖给郭实猎。1851年在香港离世,离年48岁。

————————————————

1,季剑虹和曹圣洁编,《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试用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79-86。

2,费正清和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528。

3,费正清和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528。

4,一个村上有几户信主之后,他们就不会参加宗室、龙灯等传教宗教及文化,也不会出钱,这样就会增加其他的人费用。

5,费正清和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529。

6,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尹文涓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

7,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46。

8, 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47。

9,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52。

10,文章有《中国的鸦片贸易史》、《为中国市场制造的鸦片》、《中国的制烟方法》、《鸦片贸易的危机》等。

11,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53。

12,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58。

13,多米尼克·士风·李,《晚清华洋录》,李士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52。

14,雷孜智,《千禧年的感召》,171。

15,费正清和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30。

16, 新政府及三自系统认为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担任秘书,其行为是侵略。笔者不得不承认东印度公司确实是鸦片贸易的主商,三自系统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有违背传教。但我们要从历史背景来看马礼逊,他加入东印度公司纯粹是无奈,为了一个合法的居住权。

    早期传教士大部分在世俗机构担任职位,主要是获得合法的居留权及排除传教障碍。这也使得传教士身份的模糊不清,被后人评点。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继续下去,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之后,传教士就结束了世俗职位,从此以后,传教士就只当传教士了。

17,引自马礼逊小传,电子书。

18,魏外扬,《宣教缤纷录-宣教史人物故事集》(台北:宇宙光,2015),75。

19,胡珠生,《温州近代史》,23。


(本文作者系浙江瓯北一教会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