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尽快更新《第九版防控方案》
2022年6月27日,正式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

比起第八版,第九版进行了3个方面的修订:

1、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2、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

3、完善疫情监测的要求。

我最关注的一点,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从 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 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为什么隔离政策由原来的【14+7】,迅速缩短到【7+3】?

因为第九版是基于上半年的疫情形势作出调整。

整个上半年,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平均潜伏期是2-4天,绝大多数阳性病例都在7天内被查出。

在吸取上海和吉林等地的疫情防控经验后,在部分城市进行了隔离试点的实验,证实了 【7+3】更能统筹经济和民生。

只可惜,从7月份开始,国内多个省市陆续出现散发疫情,数量不见减少:


(图源:疾控先生)

到11月8日,这个新增数字已经达到7740,覆盖31个省份,也是新冠疫情以来的第一次。

所以,问题出在了哪里?

一、隔离时间的判断

虽然绝大部分新冠患者都可以在七天内检出,但仍然有极小概率逃离,而新冠的最长潜伏期能达到10多天。

在7天集中隔离后,剩余的3天居家监测是否有足够的卫生条件隔离,我表示存疑。

各省市的居家健康监测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必要时可出门,有的允许小区闭环活动,有的门口没有安装门磁,是否出去了都不清楚,全靠自觉。

当7天的隔离时间结束后,3天的居家监测很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

二、新冠毒株的变异

奥密克戎家族始终在内斗,不到一年时间,BA.2已经完成了多次进化。


以美国为例,整个上半年的变异毒株还是以 BA.2.12.1为主,然而从7月到9月, BA.5占据了主流:


BA.5的统治地位没有持续多久,在11月初,美国已经冒出了 BF.7BQ.1BQ.1.1毒株,抢占BA.5的位置:


7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记者说:

BA.5毒株不仅是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毒株,同时最新研究发现其具比前代毒株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重复感染能力。


新毒株BA.5已在南非、葡萄牙、英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很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疫情高峰,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外防输入的压力。


这几个月以来,国内传播的新型变异株就是奥密克戎BA.5,比起BA.2毒株,它的免疫逃逸能力大幅增强。

不止BA.5,还有它的衍生亚型BF.7,目前也在我国多个地市出现,传播能力强、速度快、隐匿性高,所以7天隔离远远不够。

更强的BQ.1.1毒株,已经在海外掀起风浪,我们的外防输入压力极大。

三、各地的防控水平

当前疫情防控 「 工作要 求」 是 : 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现实是,除了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大城市,许多地方的城市 无法及时溯源流调, 也难以控制传染链,更不会精准管控 ,最后来一个静默封控 ……

为什么呢?还是硬件条件和人员配置缺乏。

既缺人力(医生+防疫人员),难以妥善安排大量感染者(方舱),难以妥善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物流+仓储),也缺医疗资源(床位+救护车),加上当地财政的捉襟见肘(物资供应+工资+检测费用),短时间内想搭建一套高效的防控链条,很难。

福州由于疫情严峻,不再收集和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活动轨迹,让流调队员全力投入流调溯源工作中,可以理解。

这也验证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尚且如此,那其它非省会、甚至更偏远的城市,人力物力就更缺乏了。

但事在人为,哪怕基础条件不行,人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现在 一些地方官员选择懒政,宁愿「层层加码」,宁愿一刀切,发现一例就封城静默,赋码、钉铁门、弹窗来限制人员出行,避免大规模疫情爆发。

至于买不了菜,吃不了饭,看不了病,造成的经济伤害,在这些官员眼里是次要矛盾,只要能压住舆情,坚守「防疫至上」就能保住自己的官帽。

最简单的例子,都已经三年了,一些城市明明没有疫情,却始终封锁高校,让学生无法进出,而教职工和社会闲散人士却能自由进出,这样算什么闭环管理?

有的城市闭环管理两个月了,迟迟无法清零,哪个环节出问题也不知道,像只鸵鸟一样把自己埋起来,不闻不问就行了吗?

要吐槽的点太多了,先说到这, 我的一些不成熟建议如下:

现在的总策略是: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内防反弹,依靠的是「动态清零」,这个当然没问题,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与病毒赛跑,集中力量快速、精准解决问题。

那如何解决懒政、层层加码的现象?

当这群人发现有被摘掉官帽的风险时,自然会摆脱懒政的舒适圈,尝试更认真地解决问题。

而外防输入,就要依靠「入境严防」。

如何入境严防?

我的建议是与时俱进,入境隔离要【 14+3】,也就是 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先将病毒尽可能地挡在国门外,实现最大程度的拦截,才能缓解国内的防控压力,才能最大程度减轻民生和经济的影响,才能保住制造业,避免各城市陷入一团糟的局面。

至于国内的密接群体,是否要采取【14+3】,这个看具体情况。 因 为在我看来, 只要严防 境 外 输入 源 ,将最大传播来源切断了,那 国内的零星疫 情哪怕 冒 起头 也会 很快被 消 灭 。

为了防止一些人抬杠,我需要再次强调:

不要看到入境的隔离时间加长,就觉得这是「层层加码」,完全两回事。

疫情防控永远不可能取得最优解,要么像现在这样【7+3】,让变异毒株持续输入,各地疫情反复冒头; 要么【14+3】,将大部分病毒挡在国门外。

是每天新增十位数的防疫难度大,还是每天新增百位、千位数的防控压力大?

先解决最容易的【外防输入】,然后再慢慢处理【内防反弹】的问题。

总结一句话就是,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防控政策,取得最优解。

第八版是在2021年5月11日发布, 第九版是 2022年6月27日发布, 如果按照正常的 更新速度,第十版 要 到明年中才能推出。

但目前形势严峻,尤其寒冬来临,在寒冷高湿的环境下,新冠传播会更加迅速,这几天全国病例已经在攀升了。

因此,尽早发布《第十版防控方案》刻不容缓。

最后我想说的是。

许多百姓完全能理解「动态清零」,也同样厌恶「层层加码」,大道理肯定都懂。

懂归懂,但一些地方官员在面对舆情时,始终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像是不食人间烟火, 有的在新闻发布会上哽咽卖惨,有的用手指念稿当一台无情复读机,如何能让人共情?

既然想让广大百姓配合防疫,少点怨气,是不是应该真诚沟通,多贴地气, 少 打一点 官腔,该道歉 就道歉? 也 别 觉得委屈,既然身在其位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 想陪 家人 就赶紧下 来让其他 人上 。

防疫不是一些人的秀场,更不是表彰台。

愿天下无疫。


—— END ——
往期文章
很认真地聊一下润学
我们在舆论战中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