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验地方执行力的时候到了

简单谈一下「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吧。


首先看官方的定性: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和躺平的误读。


这个很好理解,虽然由7+3变成5+3,但依然要集中隔离五天,离完全放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谈不上什么躺平。


况且绝大部分国家也从来没有所谓的躺平,都是在松和紧的动态政策之间来回徘徊,应付不堪重负的医疗体系。


清零前面围绕着「动态」两个字,意味着动态调整当前的防控措施,观察后续效果,如果能稳住,再决定下一步的调整方向。


不过整体方向已经很明显,那就是为更好地开放做准备,并在经济和民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相信也是所有人的期盼,确实被困太久了。


尽管如此,这二十条措施的迅速出台,仍然大大超出我的预估时间,无论疫苗研发进度、药物储备、医疗资源扩充还是地方的练兵情况,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准备。


我原本以为,这次可能会拿广州等几个城市做试点观察,现在一下子放开了,整体推进速度变快,迈的步子偏大。


再来讲讲具体的一些想法:


1、密接、次密接、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缩短,或者由原本的集中隔离变成居家隔离,导致未来可预料的风险是,新冠病例显著提高,更多的城市防不住外溢和内输,短期内大家也不要幻想数字会降低,甚至将迎来一段煎熬的阵痛期。


2、取消次密接群体,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精准,大大减缓地方调动和财政压力,广州算是松了一口气,下午就立即解除了对次密者的隔离。


3、取消「一天两检」和「一天三检」,禁止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也就是说,非风险区域不得大规模强制核酸,这样能减少一线采集核酸的医护人员工作量。当然了,常态化管理下,重点行业岗位依然要核酸检测,所以该张嘴还是得张嘴。我的猜测是,无风险地区和无风险群体,会取消每日一检(比如深圳),最低限度是48小时一检。


4、风险区由原来的「高中低」调整为「高低」,告别大面积的封城和封区域,什么随意封校、停工停产的现象会减少,摆脱一刀切现象,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对社会经济面的影响显著降低,学生也终于不用上网课了。


5、虽然有强调,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但如何落实,如何解决地方医疗系统的挤兑,如何保障新冠重症患者、急重症、孕产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顺畅,需要有更详细的预案。可以预测,未来新冠会和流感一样有季节性波动,高峰期间十分考验医院的就诊容纳。


6、无症状或轻症患者,需要有一定的自救能力,长期囤好慢性病药物、新冠药物、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网上有许多药物清单,大家可以自行参考,不过说实话,网上购买的药品参差不齐,我更希望官方能出台一份权威、具备指导性质的家用新冠药物和医疗清单。


7、新冠对高龄老人、孕妇、小孩以及病患者的威胁性高,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熬过去了,因此提前打好疫苗,出门时刻戴好口罩。


8、新冠会反复感染,这是已经确凿验证过的事实,也是我最担心的一点。第一次感染,免疫系统能扛住,第二次也能扛住,那第三次呢?每次感染后的致死率和后遗症率都有几率提高,我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疫苗、口罩和病毒毒性的自然衰弱了。


9、小作文式、捕风捉影的社会事件将饱和式增加,十分考验地方基层的扑火能力。如何合理引导舆论要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中,少打官腔,妥善解决,减少老百姓怨气,获得大家的理解。我更希望看到,对各部门领导有一套问责奖惩,领导者头上悬着一把剑,才会在传达指令的时候,稍微过一下脑,比如奶茶店因为先说欢迎光临而被停业整顿,就挺荒诞了。


10、二十条措施对各地方政府机构的压力增大,既要建立物资保障专班,区域联保联供,也要摸查社区所有人员信息建立一个完整清单,对基层的压力更大。之前我也说过,许多地方既缺人力(医生+防疫人员),难以妥善安排大量感染者(方舱),难以妥善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物流+仓储),也缺医疗资源(床位+救护车),加上当地财政的捉襟见肘(物资供应+工资+检测费用),短时间内想搭建一套高效的防控链条,非常难,就看如何统筹协调了。


虽然还有如此多的难题要克服,但我们确实已经没有退路了,那就继续向前看吧,同时也要照顾好身边家人。


—— END ——
往期文章
很认真地聊一下润学
我们在舆论战中处于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