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让世界听见中犹两个民族的友谊之声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全球唯一以大屠杀为背景、以拯救为主题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去年它完成了扩建,更大的面积、更多的展陈,作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为来自全球各地的访客更好地讲述这一段有关友谊的历史。本期,我们将聆听纪念馆馆长陈俭的故事,一起走过纪念馆初期的那段时光。

翻修前的犹太难民纪念馆


地球仪上海位置上,竟插着一面日本国旗


陈俭第一次接触到这段历史纯属偶然。


1994年,他还是上海市外办一名普通职员,受派到虹口参加一次“犹太难民重聚上海”活动。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曾经的犹太难民首次重聚上海,60多名犹太难民和社团领袖、研究者聚在霍山公园,为犹太难民纪念碑揭幕。


让陈俭吃惊的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竟熟练地操起“侬好”、“吃过伐”等上海话;他更记得,那天大雨滂沱,这些犹太人望着小时候曾经住过的上海老弄堂,神情中满是激动,伫立雨中久久不愿离去,眼里饱含的分明是泪。


当时在上海的犹太人


“原来世界各地还有这样一群和上海有特殊渊源的人!”那一次,他开始了解到这段历史:1933年到1941年,2万多名犹太难民来到向他们敞开怀抱的上海,安全度过了二战的动荡岁月,其中约1.4万名难民在1943年2月后集中居住在虹口提篮桥地区。带着这份感动,陈俭在2007年欣然接受了筹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任务。


筹建工作启动不久,陈俭到德国参观柏林犹太博物馆,在其中一个展厅深受刺激。那里有一个小地球仪,标注着二战期间为犹太难民提供庇护的国度。在上海的位置上,插的竟是一面日本国旗。有当地人解释,当时上海提篮桥地区为日本占领,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就以为是日本人救了犹太人。


陈俭了解到,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正是曾经的上海犹太难民、美国前财政部部长麦克尔·布鲁门萨尔。馆方工作人员态度傲慢:“我们馆长亲历这段历史,怎么会错?”


回到上海,陈俭和同事们马上开始了史料收集工作。“必须讲清这段历史!犹太人落难时,同样遭受着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是怎样帮助了他们!”


和亲历者套近乎,组织完整的上海记忆


摆在陈俭面前的是“一穷二白”:既没有一件实物史料,也找不到几个当年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故事。“对于历史上上海人民的这一善举,没有充分的史料来证明,就有被遗忘和否定的可能。”


他的第一个建议是,根据从档案馆发现的摩西会堂原始建筑图纸,对其进行全面修缮复原。摩西会堂是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修建,曾是在沪犹太难民们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当时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柱。


陈俭说,这是参观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时受到的启发。安妮曾写下著名的《安妮日记》,成为二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安妮之家,是她和家人被逮捕之前躲藏的屋子。



在安妮之家门口,参观者始终排着长队。然而,当陈俭等了几个小时进去之后却大吃一惊,这几乎就是一个空房子。琢磨了挺久,他想通一个问题:“建筑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史料。”


而今的摩西会堂,三层青砖墙面,镶嵌着带状的红砖,门窗上饰有传统式样的拱券,山字形的入口,大门上方是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不动声色地讲述着那段历史。



收集实物档案的工作,也在争分夺秒。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开始只能从前来参观的犹太难民或他们的后裔身上想办法。陈俭向纪念馆工作人员提出一个要求:“要有敏锐的嗅觉,发现疑似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或当事人,马上‘套近乎’,询问他们是否保存有历史实物,然后争取说服他们捐献给纪念馆。”


用这个办法的确找到不少保存有实物档案的观众,但很少有人爽快地答应捐赠。一些老人坦言,能捐的早已捐给国外的大屠杀纪念馆了,一直保存至今的,都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纪念馆便与他们建立起长期联系,或是寻求当地犹太社团的帮助,或是说服老人的子女在老人去世后捐赠。


通过这样一件件地收集,陈俭和他的同事们收集到包括犹太难民的身份证明文件、婚姻证书、信函、生活用品等300余件实物档案,视频约2000分钟。2014年9月,一面刻满逃亡上海犹太难民名单的青铜纪念墙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落成。13732个名字,组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拯救为主题的名单纪念墙。纪念馆改扩建后,新的名单墙上的名字增加到了18578名。


陈俭说:“‘上海名单’经过了反复核对,虽然仍不完整,却足以证明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名单墙的一角


收集史料十分艰难,但每天都在收获感动


尽管收集史料十分艰难,但陈俭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收获感动。


让志愿者高智慧最难以忘怀的,是这样两位特殊的“游客”。一位是13岁避难来上海,当时以送面包为生,后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布鲁门萨尔。他曾发誓再也不回上海,却在数十年后一次次违背誓言,在2015年以89岁高龄第七次重返“第二故乡”,并再次来到纪念馆。还有一位是会讲很多上海话的马自达,在90多岁高龄身患绝症时来到纪念馆,最后看一眼他难以忘怀的地方,了却心愿,回国不久即与世长辞。


工作人员韩易接待过一位名叫简妮思的女士。她来到纪念馆,要求捐赠来自她的挚友、曾经的犹太难民露丝的5本护照。这些护照极其珍贵,其中一本为1939年露丝获得的从德国离开来到中国的护照原件。


早在2009年,年过9旬的露丝首次回到上海,当时就带着这本她视为珍宝的护照。陈俭再三请求她捐赠,她犹豫之后拒绝了。回美国后,她寄了复制件给纪念馆。2014年,露丝在弥留之际嘱托简妮思将原件带回上海给陈俭馆长。简妮思说,露丝生前就把这本护照从她的遗产中划出,明确要求捐赠给纪念馆。


84岁的前上海犹太难民贝蒂,当年在苏州河边的新天安堂里举行了婚礼。当时穿着的婚纱,是婆婆亲手缝制的;后来,她的两个女儿也都穿着这件婚纱嫁人。第四次来上海时,贝蒂郑重决定,将这件视若珍宝的婚纱捐赠给纪念馆。当打开从美国寄来的邮袋,看到这件依然漂亮的婚纱时,曾经在上海“缠着”贝蒂的志愿者廖光军和杨萍笑逐颜开。



在一家外国航空公司担任“空少”的付思佳,多年来只要不飞航班就来纪念馆做志愿者。来自于每当外国乘客从他那里获知这段历史后,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大拇指。


德国汉堡市一位官员曾这样总结这段历史:“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慷慨、开放、包容。”还有外国友人评价说:“这是对中国威胁论最好的驳斥。”


四小时美国国会办展,首曝日本对犹太人施暴史料


随着时间推移,陈俭越来越明确一个想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犹太民族与上海的这段故事,应该让所有人知道。”


2019年,伊拉克犹太裔米高·嘉道理爵士参观纪念馆


2011年起,纪念馆开始国际巡展,先后访问德国、以色列、美国、匈牙利和澳大利亚等地。


2014年6月,纪念馆应邀赴美办展,在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帮助下,获得在美国国会山的一个展览场地举办开幕式的机会。然而,从布展到撤展,美方一共只给4个小时。


情急之下,陈俭和大家共同策划,想出了一个确保高效布展的方案。首先,在展板打包之前,将每个盒子外面编号,注明图片文字,列出装箱物品的详细清单,再把能拧的螺丝事先拧在展架上。然后,组织同行的政府代表团成员与纪念馆参展人员一起去展板制作公司培训拆装展版,并将其中的关键环节录像,让大家临行前再反复学习。


开幕式那天,大家仅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布展。6位美国国会议员和奥巴马总统的犹太事务顾问出席开幕式,大厅内座无虚席。


展览还首展了二战时期日本当局对犹太人施暴的史料。一位名叫查雅的犹太难民来到华盛顿巡展现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1941年,为躲避纳粹迫害,查雅随家人来沪避难。在沪期间,查雅的父亲沃金拉比成了上海犹太难民社团的领袖之一。有一次,查雅得了重病,需到隔离区外去看医生。她和父亲只好去掌管隔离区事务的日本官员合屋的办公室申请通行证。说明情况后,沃金拉比被要求将头搁在合屋的办公桌上。查雅回忆,合屋从刀鞘中抽出军刀,高举过头,一刀砍断了沃金拉比具有宗教意义的长胡子,随后哈哈大笑。


美国犹太人社团关系委员会负责教育的协调员史蒂文·艾德莱伯格观展后说,“教育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否认历史的人是不可饶恕的。”


纪念馆陈馆长


2015年,陈俭还完成了一桩心愿——


现任柏林犹太博物馆名誉馆长的麦克尔·布鲁门萨尔2015年2月来沪后,再次来到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并和陈俭等共进晚餐。


陈俭直言不讳地向他说起那面日本国旗的事情。“我一直耿耿于怀。当时的上海,设有法租界、公共租界等,并没有完全被日本占领,并且当时向数千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签证的何凤山,是中国的外交官。中国人从没有过伤害犹太人的行为,却有这么多帮助犹太人的故事。为什么上海的位置要插上日本国旗呢?”


89岁的布鲁门萨尔表情严肃地想了想,认真地说:“你说得有道理,这样容易产生误导。我会向馆方提出这个问题,如果那面旗帜还在,请他们拔除。”最近他又发来邮件:“我要去柏林亲自检查一下。”


作者:周楠

来源:一位馆长和他守护的“上海记忆”,有删减



扎根于犹太财商思维的财商教育平台,马太财商邀请到了陈馆长成为特邀导师。最近,他们的青少年特训营即将在十月再度启航,特训营结合了犹太教育,欢迎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 以色列第一位华人律师,沙漠中的铿锵玫瑰
▷  以色列人超爱取的希伯来文名,背后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  超清视频感受以色列的绝美风景
▷  以色列的节日为什么那么多?
▷  犹太音乐 | 世界经典名曲遇上羊角号之声,百听不厌!
投稿: [email protected]
 联系[email protected]
转载: 请在相应文章下方留言公众号名称